工作中的界限(摘录
本文摘自《界限——通往个人自由的实践指南》
随心写作,自由表达
本文摘自《界限——通往个人自由的实践指南》
“所以这个学自动化的家伙到底在做什么样的工作?似是敲代码又不完全是?如果不是程序员的话没有钱该怎么办?”有时候会以第三人称的视角这样看待自己。或许对抗职业发展焦虑的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静下心来做些事情吧。
于是这就开了一个新坑——试图把3D场景集成到dita-ot的html5样式表中去。这样用户就能与我们发布的电子手册(也就是一套网页)中的3D对象进行交互啦~虽然没法保证说加了这个什么3D场景就能显著地提升机器的销量,但是枯燥重复的日常工作中也要添点非功利性的,结合了能力与兴趣的调料嘛。
“沉没成本”心理:工作不对口,那大学白读了。基于沉没成本心理做出决策是不理性的。
理性思维的特点是考虑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:我面临的职业选择有哪些、它们有哪些收益、为了达到这些收益我应该多付出些什么。
盲从职业规划人格测试而走向误区:永远在抱怨,同时还非常惆怅纠结,觉得自己没有找到自己的兴趣和天赋所在,也不知道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。
即便是有天赋有特长的人,也需要经过漫长而痛苦的长期枯燥努力的过程。不存在只要找到天赋特长立刻就起飞的情况。需要的从来都不是寻找,而是培养。认清自己一无是处的事实,接纳自己,踏实地从头开始培养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