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些关于演唱会的杂想
2023下半年去了三场演唱会/演奏会。
- 9月17日,杭州,张蔷
- 10月3日,南京,Steve Vai
- 10月11日,无锡,崔健
其实在上海,各路明星的演唱会、音乐会争先恐后,抢票开票的消息不绝于耳,体育场、艺术中心、livehouse总是爆满……但是我对这些并没有什么亢奋的感觉。
是不喜欢吗?并不是。梁静茹啊,伍佰啊,周杰伦啊,五月天啊,这些大牌明星当然有很多我喜爱的作品,可能最大的阻碍是:因为太火爆,抢票的人太多,票价也高,因此我不禁再三叩问自己:“一定非去不可吗?”
如果是为了聆听,那么完全可以右转找流媒体;如果是为了现场气氛,我不确定能否得到理想的体验(因为网上有太多关于主办方、场地、其他观众、甚至明星本身的吐槽)。甚至进一步质疑:所谓的体验,对于只是一个旁观者的我来说,真的重要吗?与其费劲心思抢票和掏金币,在电视和网上看演唱会录像难道不也可以?
然而我还是去了三场演奏会。细想还是有可以说服自己的理由的。
张蔷。非常感动这个时代还有国人在唱迪斯科。她的着装打扮也特立独行,显示着强烈的活泼的个性,不为年龄所困。据说当年比邓丽君还要火。小时候我爸让我帮忙搜寻《迪斯科舞星》的片头曲作为手机铃声,电影的剧情和角色非常感染我,节奏性强的鼓点也容易上头。唱跳迪斯科的人,是充满动感和活力的人。不像现在某些新潮流行歌曲以传递丧感阴郁感为圭臬。
Steve Vai。是倒腾电吉他不久后得知的,尤为擅长颤音技法的美利坚电吉他大师。虽然我不怎么关心他那种能够模拟尖叫声、笑声、发动机声的,极其考验琴桥和摇把韧性的技巧(我更在乎旋律性),但据说人家老头子比较自律不会像其他电吉他明星酗酒酗毒,想到来中国一趟也不容易,且是多次荣膺国际大奖之人,于是我就增加一下阅历吧。头脑一热,以所谓的“大师课”的名义还顺便购买了签名合影的资格(钱包也在哭泣)。
崔健。在中国摇滚界的地位不必多说,如今也是老头子了。我是抱着有点类似于“朝圣”的心态去的,因为对他的价值观挺感兴趣,说是真正的摇滚要有批判的性质,不能只是你侬我侬。如今我倒是看开了,在国内没办法光明正大地唱出批判性质的歌曲(参考李某人)。能体现不同的作品风格并且保持较高的创作和演奏水平,也是可以接受的事情。不必非要政治正确地说”凡是不批判抨击的都是靡靡之音“这类话语。崔大爷的经典曲目依旧经典。早期的歌词风格,虽然是口语化,但是有语法上的节奏,可以如诗歌一样琅琅上口;新歌却有点令我皱眉——过于口白了。歌词中的意象依旧有深度,但没有明显的节奏,仿佛是很多迫不及待般的口语表述,被硬性地塞进音乐中。可以解释为他风格的转型,并无过错,只是没hit到我个人的点吧。
他们都是有一定阅历的艺术家,有内在的精神感染我。于是我去近距离地倾听,感受,思考,看看舞台上的真实和我内在的想象之间,究竟有何差别。身边的乐迷非常忘情,举着荧光棒可以连续挥舞数十分钟。我被这样的同类包围着,却并没有呐喊没有手舞足蹈。并不是说没有感动,而是因为感动是在心里翻涌着的,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什么话做什么动作。
前段时间有个综艺节目,《乐队的夏天》,其实如今所谓新潮的乐队及其作品,少有能对上我电波。可能有人会说”雅俗共赏“,其实在我这里,雅就是雅,俗就是俗,两者是对立且不可转化的。品味当然可能随着年龄改变,但是在某一时刻是不能”将就着听“的。去关注歌词,关注旋律,更重要的是创作的动机。崔大爷说:”为什么要五官挪位地唱?是因为内心有需求。“我会去关注有这种真诚精神的人。